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贵定历史沿革

贵定历史沿革

关键词:贵定,历史,历史沿革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        现今贵定辖地,早在西周时期,就有人类生息、繁衍和活动,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建置,明代万历三十六年(公元1608年)正式建立贵定县。辛亥革命后,推行新县制,编制保甲。1949年11月12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十六军四十九师一三八团解放贵定。
  西周至隋
  西周(11世纪一公元前771年)贵州出现了几个较大的部落联盟,史称为“国”。如蜀、整、鳃、徉柯等,当时的牌柯有今贵州大部分,贵定属之。战国时期,贵定
  

贵定县

属且兰,且兰属夜郎辖,夜郎被楚大将庄矫征服后,便成为楚的属地。
  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灭六国,并楚属地置象郡、桂林郡。原六县除鳖县划归巴郡东其余五县皆属象郡。秦二世时,南海尉任嚣病召龙川令赵陀往南海尉事,嚣死,陀击并桂械象郡,且兰恢复国名隶南越。南越王赵陀有地“东西万余里”(史记?南越列传)。汉武帝元朔三年(公元前126年)撤南夷(今贵州、川南一带)地置二县一都尉,其中有且兰县,贵定属之。汉武帝元鼎五年(公元前112年),“南越王反,上使弛义侯往击发南夷兵遗发,且兰君恐远行,旁围掳其老弱,乃与其众反,杀使者及键为大守”。跳发巴蜀罪人常击南越者八校尉郭昌、卫广等击破之,…。会越已破…,即引发兵琢行诛头(且)兰,遂平南夷为牂柯郡”。(《史记西南夷列传))拜昊霸为牂柯太守,唐蒙为都尉治。群柯郡领17县。且兰县隶之,贵定在且兰县内。
  东汉:仍称牂柯郡。郡辖且兰,贵定属且兰。
  晋成帝咸康六年(公元340年),成(汉)大将军李弈率军攻牂柯。牂柯大姓首领谢恕据城固守,保境水为晋之属地,李军久攻不克,粮尽撤军,行前尽收群柯所属各县,新设牂柯郡归成汉,于是出现二个政权统治的二个样柯郡,这一时期,贵定亦属后群柯郡。
  从西晋初泰始七年(公元271年)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(公元385年),肥水之战击败前秦符坚止的百余年间,牂柯郡先后隶益州、宁州、交州、安州、最后隶宁州。
  南北朝因袭晋制,牂柯郡建置无变动。
  隋代的州、郡为同一行政区,下辖县。全国实行二级行政区制,隋文帝开皇元年(公元581年)置牂柯州,场帝大业二年(公元606年)改称牂柯郡,史称牂州牂柯郡,设宾化县,治所在今县境云雾区抱管乡大平司,辖地基本上是且兰县地。
  

贵定县

唐、宋
  唐太宗贞观年间(约公元627年),将宾化县治移至平越(福泉),另置多乐县于今贵定昌明区都六乡,先后隶黔中道、江南道。唐玄宗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,改黔中都督府(道的派出机构)为黔中郡,多乐县改隶黔中郡。五代时中原诸侯混战,无暇顾及贵州,于是各州、县无会自废、多乐县亦在此列。
  宋初(公元961年),贵定地区为土著豪族(宋时后称贵州少数民族为苗蛮)所据,筑土城守之,号曰“麦新城”,此为贵定建城之始。
  南宋嘉泰元年(公元1201年),宁远军节度使宋景阳为了扩充地盘与实力,命子宋永高率兵攻克麦新城,改号新添城,向宋朝廷告捷,朝廷授宋永高为贵州经略安抚使,设新添遏蛮军,又称新添军,永高命子宋胜驻守。
  元代
  新添葛蛮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定,距贵州宣慰司仅百余里,其所领的数百个小土司在贵定地区内就有十几个,隶属关系时有更变。
  1.新添葛蛮安抚司:元初,改大万谷落总管为新添葛蛮安抚使,治新添城。至元二十八年(公元1297年、+一月,改为新添葛蛮安抚司,十二月,升为新添葛蛮军民安抚司,以宋朝美为安抚使,土官世袭,隶湖广行省,领八州一县一百二十二蛮夷长官司,司治新添(今贵定)。辖地甚广,西抵八番顺元等处宣抚司;北界思州、播州宣慰司;东至保靖州(今湖南保靖),上桑植,下桑植(今湖南桑植);南至都云洞(今都匀市)、独山州(今独山县),地多插花,且常与思、播、顺元管番民总管互有争夺。
  至元二十九年(公元1292年)裁新添葛蛮军民安抚司,改设新添葛蛮长官司,辖地不变。同时在旧宾化县地置必化州,隶定远府(今广西宜山)。又于城西五十里处置瓮篷县(今沿山瓮篷)和新安县(今龙里新安街)。到明洪武五年(公元1372年),新添葛蛮长官司才降为新添长官司。
  2.平伐长官司:平伐长官司庭氏,元朝初年,原平伐等处部落尚属檄外。大德元年(公元1297年)五月,平伐九寨部落内附,隶亦溪不薛(水西)千户所,寻改隶新添葛蛮安抚司,但尚有部份部落未归顺。武宗至大三年(公元1310年),平伐苗僚(布 依)首领不老丁派其侄与甥进京观见。升为平伐等处蛮夷军民安抚司,设流官,派贵州 宣慰同知陈思诚为安抚使直接管理。司治在今巩固乡司头村,不再隶新添葛蛮安抚司,直接归湖广省臣答刺罕管辖,辖地有今云雾,沿山两区之一部份以及龙里、惠水、平塘、都匀和贵定接壤地区。顺帝至元元年(公元1337年)三月,认为平伐地区不易治理,于是撤流官,起用当地首领为安抚使,赐以达鲁花赤暗都刺虎符。明太祖洪武十五年(公元1382年),平伐庭保郎(至此以庭姓至今)归顺,降安抚司为平伐长官司,以庭保郎为长官,隶龙里卫,后改隶贵定县,清承明制,仍设长官司,传到光绪中期,拨钱粮归县始废。
  3.小平伐长官司:元大德初年,以雍真等处蛮夷长官司改平伐等
  

贵定县

处兼雍真蛮夷长官司,宋景阳之裔宋阿里以功别授长官,管理小平伐罗海诸寨。明洪武十五年(公元1382年)七月,小平伐土官入朝进贡,长官司改为小平伐长官司,任的那〔宋斌保)为长官,累传至光绪中年,钱粮拨归县而废。
  4.瓮城都桑等处蛮夷长官司:元世祖二十八年(公元1291年)十二月,在今盘江镇之音寨,瓮城桥,狮扑阳等地置瓮城都桑等处蛮夷长官司,明初废。
  5.雍真等处蛮夷长官司:元世祖二十年(公元1283年)在罗雍(今沿山区的和平乡)一带设雍真等处蛮夷长官司,隶新添葛蛮安抚司,大德初(公元1297年)改称平伐等处兼雍真蛮夷长官司,隶顺元路,寻废。
  6.落暮土司:该土司设置年代及何氏不详,明初废,地点在今县城南七里之乐茫、虎场一带。
  7.昔不梁密约骆纳等处:该处设置年代及何氏不详,地点在今落北河·密纳司一带,明初废。
  8.独禄寨:该处设置年代不详,即唐之多乐县地,今昌明区都六乡。
  9.谷霞寨:设置年代不详,地点在今昌明镇谷虾寨。
  明代
 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,对贵州所采取的政策除推行卫所屯田制度外,仍保留元代的土司制度,但时有增废以强化中央集权。
  与今贵定县所辖地区有关的设置如下:
  明洪武元年(公元1368年),大平伐宣抚使宋臣从傅友德征服黑羊箐(贵阳)、云南有功,洪武十九年(公元1386年)改设大平伐长官司,以宋臣为长官,先隶贵州卫,洪武二十八年 (公元1395年)继隶龙里卫。隆庆二年(公元1568年)改隶贵阳府。明万历三十六年(公元1608年)建贵定县后,始归贵定县,司治在今云雾区抱管乡大平司村,辖今平伐、铁厂、窑上、谷撒等地区,清以后沿袭,传至光绪中年,钱粮归县始废。
  洪武三年(公芫1370年)。宋雷因从征黑羊箐有功授虎坠长官司,隶贵州卫,清雍正八年(公元1730年)裁撤,司治在今新场区新巴乡虎坠村,辖虎坠一带。
  洪武五年(公元1372年),新添葛蛮抚使宋亦怜真派子宋仁贵归顺,撤安抚司改设新添长官司,宋亦怜真为长官,治今贵定县城,隶于贵州卫。洪武二十二年(公元1389年),于新添长官司置新添千户所,镇抚王壁。二十三年,改所置新添卫,隶贵州都司。
  明洪武十五年(公元1382年),置把平长官司,以肖仕诚为长官,地点即今昌明区黄土乡,隶贵州卫,洪武二十八年(公元1395年)属龙里卫。后改隶新添卫。
  明洪武三十年(公元1397年)改置丹平长官司,隶新添卫,不久废。永乐元年(公元1403年)复置。
  洪武二十九年四月十九日(公元1396年5月26日)升新添卫为军民指挥使司。同时拨龙里卫属小平伐,把平二长官司来属。并在卫城附近设左、中、前、后、右五千户所。于是新添卫军民指挥使领新添、小平伐、把平、丹平、丹行、羊场六长官司及五千户所。
  明万历三十六年(公元1608年)。析新贵县之平伐司、定番州之丹平司、龙里卫之把平司及大平伐司地置县,取新贵之贵、定番之定合称贵定县。为贵阳府附廓,治所今昌明区旧治乡。
  清代
  清初,新添卫和贵定县二行政区并存,辖地各有所属。康熙二十六年(公元1687年),裁新添卫,移贵定县治于卫城(今县城),领新添、大平伐、小平伐、平伐、把平五长官司,(丹行、丹平二司拨归平塘),为贵阳府附廓县。并在原县地置且兰汛,在平伐置平伐汛,驻千总一员。在新安街置新安汛,在谷撒、甘溪、岩头铺等地设塘,分别驻兵控制各乡寨。清雍正四年(公元1726年),开始大规模的改土归流。清雍正八年(公元1730年),在贵定县增设新添营以扼黔桂咽喉。将全县划分为东、西、南、北、山后五牌,这种划分直到宣统元年改设区乡为止。东牌范围包括今定东、定南、虎场一带;南牌范围包括今昌明和云雾二区;西牌范围包括今马场河、盘江、沿山、和平、巩固、石板一带;北牌范围包括今德新、新铺、光明;山后排范围包括今宝山、落北河一带。这时,全县共有大小村寨754个。
  清宣统元年(公元1909年),贵定县隶黔中道,撤东、南、西、北、山后五牌,设八个区,将原五牌分属八个区。
  一区即县城,东至谷蒙关,南至把关,西至王大冲,北至绿豆坪,团防局设贵定县城。
  二区指西大路之马桑冲至瓮城桥,冒沙井、马场河、乐邦、滥冲、龙潭湾等地,团防局设瓮城桥。
  三区即沿山龙场至罗雍坝、仙山、尤溪等附近村寨,团防局设沿山场坝两湖会馆(今沿山小学)。
  四区由罗雍坝至新司、巩固、旧司、中场坝等各寨,团防局设新司场
  

贵定县

  五区由平伐场坝至与定番(今惠水)都匀邻近各寨,纵横五、六十里,村寨颇多,设团防局于平伐场三元宫。
  六区由都六至旧县抵麻哈(麻江)界,设团防局于旧县城内忠烈宫。
  七区由小场至尖山营、打铁、岩下、瓮水、摆龙至江肘摆洒等处,团防局设小场,为都匀、独山进省必经之地。
  八区由马关坝至新添司、新铺、光比、喇哑、山后牌各寨,团防局设新添司。
  民国时期
  民国元年(公元1911年),辛亥革命暴发,推翻满清统治。十一月贵州省成立了军政府,贵定县建置仍袭清制不变。民国三年(公元1914年)撤销府、厅、州、县一律称县,县官称县知事,贵定仍属黔中道。同时继续调整各县插花地,(此项工作从光绪三十二年起,直到民国三年才完成。)计调整的有:甲压、摆梭、小苗等寨划归大塘今平塘),原属贵定之巴香(今老巴乡)划归龙里,谷油、扁街二寨划归定番(今惠水);将原属龙里之腊尾掌、罗壤、罗雍、马鞍山、大堡、小堡、王把冲、猴场寨、小龙场、安乐乡、瓜栗堡等划归贵定。又将杨家庄、铁磅山、硝厂、大乌乍、白头寨、下西边、马牙冲、攘辣、谢齐山等处由贵定划归龙里县。
  是年,拨贵阳府辖之巴香三十余寨归贵定县。即小坪寨、笔架山、落水滩、沙包寨、浸水坳、者高、粘把寨、弓口坝、重阳坝、躲火寨、虎坠、花金寨、平安、尖坡、大土、水塘寨、谷兵、石头寨、龙井、甲底、木姜寨、老冒沟、干塘、新民井、水冲、黄土寨、甲马首、红岩、张码头、箭竹坪、小门楼、瓦窑寨、岩脚寨等并以此设第九区、团防局设于巴香场坝。
  同年,又将县属之新安街、高坪堡划归龙里县。
  民国五年(公元1916年)一月二十七日,为反对袁世凯称帝,贵州宣告独立。撤 道建置,改称东、中、西三路刺史,贵定县属中路刺史,不久又恢复道的建置,贵定隶 黔中道。民国九年(公元1920年)废黔中道,贵定县直属于省,县知事改称县长.全县九个区建置不变。
  民国十九年(公元1930年)九月,设立贵州省自治筹备处,督促各县组织完成自治,贵定县于民国二十一年(公元1932年)三月,重划区、镇、乡。
  第一区:驻县城,区公所设武阳镇(今南街)。下辖:南民乡、南平乡、龙吟乡、东红乡、棂星乡、南生乡、东安乡、东明乡、东岳乡、同德乡等十乡及熙春镇(东街)、武阳镇(南街)、庆丰镇(大同路)、肃远镇(北街)四镇。
  第二区:区公所驻瓮城桥。下辖:太平乡、落海乡、朝阳乡、平定乡、卜阳乡、堡红乡、密纳乡、乐邦乡、卧龙乡、马图乡等子乡。
  第三区:区公所驻沿山镇场坝。下辖:沿平乡、毓秀乡、文教乡、过化乡、仙山乡、福泽乡、高石乡、明德乡、雍晓乡等十乡。
  第四区:区公所驻贵德镇(新司新场)。下辖:西寿乡、光明乡、三民乡、永隆乡、玉林乡、龙泉乡、河西乡、青云乡、降才乡、前书乡等十乡。
  第五区:区公所驻平伐镇。下辖:烈士乡、苦竹乡、仰望乡、沙冲乡、九鼎乡、云龙乡、犀月乡、石匣乡、定平乡、新庄乡、高平乡、水纹乡、摆城乡、别墅乡、棠榜乡等十五乡;外辖平伐镇、福山镇(窑上场)、太平镇(抱管)三镇,相当于原区地界。
  第六区:区公所驻旧治城内。下辖:文明乡、东安乡、百备乡、丰登乡、永逸乡、怡乐乡、维新乡等七乡,另辖旧治镇、都六镇、隐光镇三镇。
  第七区:区公所驻昌明镇(小场),下辖:文教乡、敦厚乡、安隆乡、另辖昌明镇、福兴镇、莲香镇、凌云镇四镇。
  第八区:区公所驻新添镇(新添司),下辖:绿豆乡、四寨乡、喇哑乡、后排乡、柏杨乡、光明乡、腊尾乡、后坪乡等八乡,另辖新添镇、新堡镇,即原八区各寨。
  第九区:区公所驻平安镇(巴香),下辖:文华乡、三益乡、演武乡、智乐乡、得寿乡、盘石乡、龙吟乡、虎啸乡、金魁乡等九乡,外辖平安镇。
  各区、乡、镇以下设闾邻,5户为邻,25邻为一闾。
  民国二十四年(公元1935年),贵州省建立11个行政督察区,贵定属第一行政督察区,次年又缩减为8个行政督察区,贵定属第七行政督察区。民国二十六年(公元1937年),将8个行政督察区,缩减为5个行政督察区,贵定直属于省,为二等县。贵定县将原来的九个区缩减为六个区。着手整顿户口,重新编制保甲,在区和保之间设联保,以下设保甲。
  一区:区公所驻县城,2897户,16822人,设4个联保,下辖22个保,265甲。
  二区:区公所驻旧治,2746户,14145人,设4个联保,下辖22个保,236甲。
  三区:区公所驻小场,2945户,16263人,设3个联保,下辖18个保,232甲。
  四区:区公所驻平伐场,2862户,18966人,设4个联保,下辖24个保,231甲。
  五区:区公所驻沿山,2566户,13791人,设4个联保,下辖24个保,222甲。
  六区:区公所驻巴香(新巴场),2685户,18811人,设4个联保,下辖24个保, 248甲。
  全县共计23个联保,134个保,1434个甲,98798人。
  民国二十八年(公元1939年)元月,又将原第六区改为第一区;其他第二、三、四、五各区次序不变更,裁撤原第一区公所。
  民国三十年(公元1941年)根据《贵州省县各级组织纲要实施计划》规定,贵定实施新县制,在此期间,将瓯脱之摆忙等地与都匀富西等处互换管辖。
  实施新县制后,贵定县辖一区(即平伐区署)、十三乡、四镇。民国三十一年(公元1942年)下半年将平伐镇改为平伐乡。
  民国三十二年(公元1943年)四月,裁撤平伐区署,改平伐区为平
  

贵定县

伐镇。同月,裁撤庆熙镇公所,原辖各保甲隶属警察所,旋即于三十四年(公元1945年)元月恢复城区镇公所。
  民国三十五年(公元1946年)至三十八年(公元1949年)八月期间,贵定与龙里、都匀相互划拨地名,贵定拨归龙里有巴金、地坝、猴子场;龙里拨隶贵定有江比、老鸦寨、沙寨、小乐寨。贵定拨归都匀有摆井、石板寨、摆笋、杨家寨、纲寨、沙龙、罗雍寨、界牌、谷广、小地方、上寨;都匀拨隶贵定有富西、岩寨、小坝、谷笼奇、斗山坪、拉江寨、花坡、新寨、甲壤、石头寨、中坝寨、尖坡寨。
  民国三十八年(公元1949年),将贵定县由省辖县划出设贵定专区驻贵定。陈化淳、字泰远(贵定旧治人)任专员公署专员,未到任,贵定即解放。
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
  公元1949年11月12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十六军一三八团解放贵定,并实行军事管制,设立贵定县军事管制委员会,地址在今公安局。11月18日成立贵定县人民政府,地址仍在今公安局,隶贵阳专区。
  1950年,仍维持民国时期的四镇十三乡,县境设四个区,一区(今新场区),先驻新添司,后迁鲍家庄;二区(今沿山、云雾),驻沿山场;三区(今昌明区)驻旧治;四区(今城关区)驻城关镇。
  1952年11月,贵阳专区改为贵定专区,专员公署设贵定。同年,在原四个区的基础上,将全县划为六个区。
  一区:区政府先驻鲍家庄后迁沙坝蟠龙地。辖德新、马图、平安三个乡。
  二区:区政府驻沿山场坝。辖沿山、化民、盘江三个乡镇。
  三区:区政府驻旧治。辖旧治、都六、小场三个乡镇。
  四区:区政府驻县城天后宫(今防疫站,后迁大同路两湖会馆)。辖庆熙、定东、定南、虎场四个乡镇。
  五区:区政府驻平伐场天主教堂。辖龙高、平伐、沙冲三个乡镇。
  六区:区政府驻江肘场。辖永和、凌云、九鼎三个乡。1954年区政府迁猴场堡。
  1955年6月,县人民政府称县人民委员会,驻地不变。各区政府,更名为区公所,各区以驻地称谓,一区称新场区,二区称沿山区,三区称旧治区(1956年更名为昌明区),四区称乐芒区,五区称平伐区,六区称江肘区。
  1956年,将第六区所属之江肘、下浦、富溪、界牌,摆桑等地划归都匀县。5月,撤贵定专区,贵定县划归安顺专区。1958年12月划归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。
  1958年12月,龙里并入贵定县,县政府驻贵定城关镇。同时撤销区、镇建置,设城关、新场、沿山、昌明、云雾(这时已改平伐为云雾)、龙山、谷脚、洗马等八个人民公社。
  城关公社驻城关。下辖高山、定南、城关、城郊、定东等五个管理区。
  新场公社驻蟠龙地。下辖马场河、德新、乐邦、宝山、凤兰、新巴、新铺、新场等八个管理区。
  昌明公社驻小场。下辖打铁、永和、旧治、昌明、岩下、良田、黄土、平寨、新安等九个管理区。
  沿山公社驻沿山场坝。下辖盘江、沿山、和平、石板、巩固(原名化民)等五个管理区。
  云雾公社驻平伐场坝。下辖平伐、江比(原名龙高)、铁厂(原名沙冲)、抱管、窑上、谷撒、摆哈等七个管理区。
  龙里部分因不久又分县故不录。
  1961年8月,恢复龙里县,贵定县仍维持并县前的行政区域。
  1962年1月,贵定县撤销城关等5个人民公社和35个管理区。改设4区1镇,35个公社。
  新场区:区公所驻沙坝蟠龙地。辖德新公社驻新添司后迁柏杨坪;宝山公社驻草苗后迁干坝;乐邦公社驻乐邦场坝;马场河公社驻马场河;改凤兰管理区为落北河公社驻木老寨;新巴公社驻新巴场;新铺管理区分为新铺公社驻新铺街和光明公社驻大寨。
  沿山区:区公所驻沿山狗场。辖盘江公社驻平堡;石板公社驻石板寨;和平公社驻平寨;沿山公社与区同驻地;巩固公社驻新司场。
  云雾区:驻平伐场。辖江比公社驻江比场;窑上公社驻窑上场;谷撒公社驻石头院;摆哈公社驻苗院;铁厂公社驻铁厂;抱管公社驻田坝寨;仰望公社驻中坝;小普公社驻大院;云雾公社与区同驻地。
  昌明区:区公所驻小场。辖旧治公社驻旧治;小场公社与区同驻地;黄土公社驻黄土寨;新安公社驻新寨;岩下公社驻岩下;良田公社驻良田;改永和管理区为摆龙公社,后改为猴场堡公社驻猴场堡。
  城关镇:区公所驻县城。辖定东公社驻龙庄;定南公社驻杉木寨;城郊公社与镇同驻地;改高山管理区为虎场公社驻岩脚场。1960年城关镇设庆熙公社专管城内手工业者,即居民公社。
  1967年3月20日.具人民委员会,1980年12月.县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恢复贵定县人民政府称谓,各区、镇设区公所,各公社称公社管理委员会。
  1983年12月经省批准恢复城关区,设立城关镇。
  1984年遵照上级决定,撤消公社、大队、生产队称谓,一律改为乡、村、村民组,新建盘江镇(区级);改小场公社、云雾公社、沿山公社为小场镇、平伐镇、沿山镇(乡级)。至此,全县辖5个区、2个区级镇、3个乡级镇、31个乡、188个村,1224个村民组。
  1990年,全县辖7个区(镇),34个乡镇),206个村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